中日擂台赛四十年回顾系列一:中国围棋由此觉醒
hccseo 2025年11月6日 23:30:03 热点 3
1984年10月,日本东京的围棋会馆内座无虚席,由中日两国棋界联合发起的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正式开赛。这不仅是两国围棋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、规格比较高的跨国对抗赛事,更成为彼时处于追赶阶段的中国围棋,向世界顶尖水平发起冲击的“破冰之战”,在黑白棋盘间书写了一段影响深远的传奇序章。
回溯上世纪80年代的世界棋坛,日本围棋的统治力堪称绝对。虽然中日两国都曾陷入战争旋涡,但日本围棋的发展几乎未曾中断。自近代围棋职业化体系在日本建立以来,其棋坛人才辈出,从本因坊战、名人战等日本七大传统赛事到世界交流赛场,日本棋手长期占据主导地位,形成了“独霸一方”的格局。当时日本围棋职业化发展已经趋近成熟,棋手训练体系完善,赛事商业化运作规范,超一流棋手如藤泽秀行、小林光〖One〗、加藤正夫等声名远扬,日本棋手棋艺被公认为“天花板”级别。
与之相对的是,中国围棋虽有着千年传承,但自清末以来,围棋也因国力的衰弱而日渐式微,长期的战争让中国围棋发展停滞不前。彼时中国围棋正处于艰难的复苏与追赶阶段,棋手训练条件有限,与日本棋手在实战经验、技战术上存在显著差距。

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,陈毅副总理指出“围棋是我国创始的,现在日本水平比我们高,我们一定要赶超日本。”之后,我国的围棋事业才得到了恢复和发展。随着1957年我国开始定期举办全国围棋比赛开始,围棋才由一种民间的爱好重新被列为运动。
战前格局:实力悬殊下的保守期许
赛前,中日双方的实力悬殊成为各界共识,中方对比赛结果的预判普遍悲观。当年的领导甚至在赛前动员时提出了“能请出日本队的强手小林光一就算基本完成任务”的保守目标,可见中国棋手对取胜并没有太大信心。而国内外舆论更是一边倒向日本队,日本媒体甚至直言“这场比赛将是日本围棋对中国的‘教学赛’”,不少棋界人士也预测日本队将以绝对优势轻松获胜。
尽管实力差距明显,这场擂台赛的举办仍承载着两国棋界的深切期许。赛事采用“胜者守擂、负者淘汰”的赛制,中日双方各自选派8名棋手,按实力排名从先锋到主将依次对决。
中方出场顺序为:汪见虹(先锋)、江铸久、邵震中、钱宇平、曹大元、刘小光、马晓春、聂卫平(主将);日方则为:依田纪基(先锋)、小林觉、淡路修〖Three〗、片冈聪、石田章、小林光〖One〗、加藤正夫、藤泽秀行(主将)。
每一场胜负都关乎团队命运,胜者留在台上继续迎接挑战,负者则告别赛场,直至一方棋手全部淘汰,另一方即为最终胜利者。这样的赛制设计,让每一局对决都充满悬念,也让棋手的心理承受巨大压力,更让这场跨国赛事备受瞩目。
序章启幕:注定改写历史的跨国较量
这场赛前被普遍看好日本队获胜的赛事,日后将上演一段跌宕起伏、荡气回肠的翻盘传奇,更将深刻改写世界围棋的格局,成为中国围棋史乃至竞技体育史上一段难以磨灭的热血记忆。
1984年10月5日,日本东京围棋会馆内,由中日两国棋界联合发起的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正式开赛。这场跨国赛事,不仅开启了两国棋坛深度交流的新篇章,更成为彼时处于复苏阶段的中国围棋,向世界顶尖水平发起冲击的关键一战,在黑白对弈间埋下了一段改写棋坛格局的伏笔。
11月15号,商界棋王北部赛区暨中日围棋擂台赛40周年纪念赛,这场融合历史记忆与当代活力的围棋盛会,以棋为媒,将会让更多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,更会把这份跨越时空的拼搏精神传递给新时代年轻人,让更多人感受到黑白棋盘上的热血与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。
此次比赛由聂卫平工作室、新浪棋牌、棋牌大师联合主办,由聂圣酒业、义乌购、敢石岩茶业、小明围棋机器人、双龙棋具赞助支持。
(未完待续)
(毓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