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尔巴鄂竞技叫毕包毕包,一支球队的昵称密码,藏着巴斯克人的热血与骄傲
hccseo 2025年10月18日 14:48:01 动态 1
你有没有发现,足球世界里总有些球队的昵称比正式名字更让人上头?红魔”曼联、“枪手”阿森纳,但要说最特别的一个,非“毕包”莫属——这可不是随便起的,它是毕尔巴鄂竞技(Athletic Club)的专属“爱称”,背后藏着巴斯克人的倔强、热血,甚至是一点“反骨”。
为什么一支百年豪门会放弃“毕尔巴鄂竞技”这种正式到有点严肃的名字,转而用“毕包”这种更接地气的称呼?答案藏在巴斯克人的文化基因里:他们既骄傲于自己的独特身份,又渴望用更轻松的方式和世界对话,我们就从四个维度,拆解“毕包”背后的故事。
“毕包”从哪儿来?一个昵称的“巴斯克式浪漫”
“毕包”的诞生,像极了巴斯克人骨子里的浪漫——不按套路出牌。
毕尔巴鄂竞技成立于1898年,是西班牙历史最悠久的俱乐部之一,但它的正式名“Athletic Club”带着浓浓的英语味(毕竟创始人里有英国商人),可巴斯克人偏不,他们觉得“毕尔巴鄂”是地理标签,“竞技”太正式,不如用方言里的“毕包”(Bilbao的巴斯克语变体+“包”的口语化后缀)更亲切。
这就像北京人管国安叫“国安队”,但更带点“咱家孩子”的宠溺,毕包球迷会自豪地说:“我们不叫‘毕尔巴鄂竞技’,我们叫毕包——这是只有自己人懂的暗号。”
更有趣的是,这个昵称还带着点“反主流”的劲儿,当其他球队忙着世界化时,毕包却用方言昵称强化地域认同,仿佛在说:“我们不需要被全世界记住,但巴斯克人必须知道,这是我们的球队。”
巴斯克人的“纯血执念”:为什么毕包只签巴斯克球员?
如果说“毕包”是昵称,那“纯巴斯克血统”就是它的灵魂标签。
毕尔巴鄂竞技有个让全世界瞠目结舌的规定:只签巴斯克地区(包括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区和法国巴斯克地区)出生的球员,或者父母/祖父母是巴斯克人的球员,这意味着,哪怕梅西是巴斯克后裔,只要没在巴斯克长大,也进不了毕包。
这种“纯血政策”看似极端,却藏着巴斯克人的文化焦虑,历史上,巴斯克地区曾被西班牙中央政府打压,语言、文化几近消失,毕包用足球守护身份认同——球队不仅是竞技场,更是巴斯克文化的活广告。
球迷会告诉你:“看毕包比赛,就像看一场巴斯克人的‘独立宣言’,每个进球都是对‘我们不一样’的呐喊。”这种执念曾让毕包错过无数巨星,但也造就了它独一无二的魅力:当其他球队靠外援称霸时,毕包用“本土军团”打出了硬核风格。
圣马梅斯球场:一座“魔鬼主场”如何炼成?
如果说“毕包”是昵称,“圣马梅斯”就是它的心脏。
这座建于1913年的球场,是西班牙最古老的顶级联赛球场之一,但它的魔力不在建筑,而在球迷,毕包球迷被称为“狮子”(源自球场附近的圣马梅斯教堂传说),他们的助威声能掀翻屋顶。
记得2012年欧联杯半决赛,毕包对阵里斯本竞技,客队球员刚进场,就被全场5万名球迷的“巴斯克语战歌”震得腿软,最终毕包2-1逆转,赛后里斯本主帅说:“这里不是球场,是战场。”
圣马梅斯的魔力还体现在“细节控”上:球迷会统一穿红白条纹衫(球队主色),看台上的巨型TIFO(巨幅海报)永远带着巴斯克符号,Euskadi”(巴斯克语“巴斯克”)或“Gora Athletic”(“毕包万岁”),这种仪式感,让每个来这里的对手都明白:这里不是来踢球的,是来朝圣的。
从“硬核”到“网红”:毕包如何用昵称圈粉年轻人?
别以为“毕包”只是老球迷的情怀,它现在可是社交媒体上的“流量担当”。
在TikTok上,#BilbaoAthletic 的标签播放量超2亿次,内容从球员训练花絮到球迷搞笑模仿,甚至有巴斯克语教学视频,年轻球迷爱它,因为它够“反差”——明明是个百年老队,却能用昵称和表情包玩转互联网。
毕包的社交媒体运营也深谙“接地气”之道:官方账号会用巴斯克语发推,配图是球员和当地美食的合影,甚至会调侃自己的“纯血政策”(比如发一张“如果梅西是巴斯克人”的PS图),这种自黑式幽默,让毕包从“严肃豪门”变成了“邻家大哥”。
更妙的是,毕包还和当地品牌联名推出“毕包风”周边,比如印有“毕包”字样的啤酒杯、手机壳,甚至和巴斯克奶酪厂合作推出“毕包限定款”,这种“足球+文化”的玩法,让毕包不仅是一支球队,更成了巴斯克地区的文化符号。